今天给各位分享健脾祛湿第一名方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健脾祛湿第一名方剂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孙氏千金方---生活中的祛湿名方
春秋战国时的孙叔敖 孙叔敖:(公元前630~?年),春秋初期,楚王蚣冒之孙蒍贾,蒍贾之子蒍艾腊,也称孙叔敖,孙叔为其字。著名穿求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。孙阳:(生卒年待考),字伯乐,秦国人。著名相马大师。
中医里有两个最常用的带“三”字的穴位,一个是足三里,另一个是三阴交。足三里是强壮穴,《千金方》里面有一句话叫做“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”。经常针灸足三里,对身体提高免疫力很有好处。
吴鞠通在叶氏学说基础上著成《温病条辨》,以三焦为纲,病名为目,论述风温、温热、瘟疫等9种温病的证治,并提出清络、清营、育阴等各种治法,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,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。
石菖蒲的食用方法 石菖蒲猪心汤 石菖蒲30克,猪心1个。将猪心切片洗净,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,把切好的猪心和石菖蒲放入炖盅内隔水炖熟,然后加精盐调味,饮汤食猪心。功效:猪心有安神静心之效用,再加上石菖蒲的功效,此汤很适合精神分裂症情感淡漠、目瞪如愚、傻笑自语者食用,疗效极好。
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
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 散风止痒汤 散风止痒汤组成:麻黄3g,薏苡仁6g,茅根15g,红花3g,川乌头5g。功效:疏散风寒, 清热 利湿,止痒。主治:脾胃湿热积于胞睑,外被寒风所束,目内奇痒,颗粒扁平而大,排列致密者。
清热利湿,芳香化浊。药方:茵陈、滑石、黄芩、藿香、连翘、白蔻仁、木通、厚朴、菖蒲等加减。清热化湿,辟秽泄浊。药方:黄芩、桅子、滑石、省头草、半夏、通草、黄连、吴茱萸等加减。热利湿,攻下逐水 药方:知母、厚朴、枳壳、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猪苓克、滑石、甘草等加减。
(藿香、佩兰、白蔻仁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,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,并用此水煎药,水面要没过药物,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,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)【来源】《温病条辨》卷一。
肝胆脾胃湿热药方 温胆汤出自《三因极病证方论》,组成为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枳实、竹茹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原治大病后,虚烦不得眠,此胆寒故也,又治惊悸。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。
治法:清热燥湿,调和脾胃。方药: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减:葛根、黄芩、黄连、陈皮、苍术、厚朴、茵陈、苏叶、苡仁。
藿香15g,厚朴10g,陈皮5g,茯苓10g,杏仁5g,大腹皮10g,神曲15g,麦芽15g,茵陈15g,半夏10g,苍术10g,菖蒲10g,佩兰5g,荷叶10g。
祛湿良方
1、食疗祛湿 体内湿气较重,可以吃些排湿气的食物如红豆粥,百合莲子汤,大枣,银耳莲子羹,姜汤水,葱,大蒜等。多喝清热去湿汤 用适量的土茯苓、茯苓、赤小豆、陈皮,加瘦肉或者猪骨煲汤,能够有效地起到清热的作用并能够去湿,这是广东的传统去湿汤,适合夏天饮用。
2、薏仁水 薏仁水也是一种很好的去湿饮品。薏仁有利水除湿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喝薏仁水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,还有助于美容养颜。姜茶 姜茶也是去湿的良方。姜具有温中散寒、祛湿的作用,喝姜茶可以刺激胃肠道,促进新陈代谢,帮助身体排除湿气。
3、赤小豆薏仁茶 自古以来,赤小豆、薏仁就是去湿气的良方,自然效果也是极好的,不过赤小豆和薏仁都是比较硬的食物,自己煮很费时间,而用赤小豆、薏仁、芡实、马齿苋、槐米、淡竹叶、绿茶等材料一起制成的赤小豆薏仁茶包,加入了芡实,不仅容易冲泡,在祛湿的同时,还能健脾,男女都很适合喝。
4、四神汤 食材:茯苓、山药、莲子、薏米。四种食材比例为1:1:1:1。四神汤,茯苓祛湿,薏米清热,山药补虚,莲子安神,让湿气得以去除,又不伤正气。整体调理,有益健康啊。实乃湿气重的人,夏天的必备良方,宜作为常规食疗。薏仁红豆瘦身祛湿汤 食材:红豆100g、薏仁100g、红枣2颗、冰糖少许。
健脾祛湿就用健脾丸?中医:可能用错了,试试这4个健脾经典方
1、健脾经典方: 归脾汤 归脾汤首载于《济 生方》,方中含白术、当归、白茯苓、炒黄芪、龙眼肉、远志、炒酸枣等,具有健脾益气、补血养心的功效,为中医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经典中药方剂。
2、参苓白术片、木香顺气丸、附子理中丸、健脾丸、霍香正气丸 材料:土伏苓250克,粉葛250克,赤小豆50克,扁豆50克,陈皮半个,水8碗。做法:土伏苓去皮切段,粉葛去皮切块,将材料放入煲内,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。材料:淮山(干品)10克,土茯苓10克,溪黄草10克,猪胰(猪横月利)300克,清水适量。
3、健脾祛湿的中成药:附子理中丸【成分】:附子(制)、党参、白术(炒)、干姜、甘草。【功能主治】温中健脾。用于脾胃虚寒,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手足不温等病症。健脾祛湿的中成药: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 方剂 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